首页 >  深度 >  详情

总是没“底气”的人,请努力培养这2种能力

2023-08-08 21:51:28来源:壹点灵

总是没“底气”的人,请努力培养这2种能力

我学钢琴三年了,跟着特别厉害的老师练琴。

每次听完老师的示范,总觉得自己是没啥进步的菜鸟,还在摸谱子的阶段。


(资料图片)

直到最近,老师让我去考六级了,还推给我一些比赛,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学到一定水平了。

在这之前,我一直陷在了高看别人、看轻自己的陷阱里。

观察生活,你会发现,这是个很常见的现象:

很多人会把在某方面有建树的人,看作无所不能的权威,自己却相形见绌,只能仰视别人。

来源:pexels

01

自我矮化

是如何发生的?

哪些人,更容易觉得自己不行呢?

有些人沉浸于社会比较,却懒于行动,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太行。

男生A在一个小公司做研发工作,自认为做着无价值的事。

他总是羡慕大公司拔尖的人才,很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闪闪发光、实现人生价值。

每当他想向外拓展、寻找更好的平台时,自我否定的声音也会同时响起。

他认为,自己要努力一段时间才能赶上别人,某些条件还不成熟。

于是总是对自己说:

我的积累太少了,先学习沉淀一下吧。

来源:pexels

这样的状态让他觉得既焦虑,又动弹不得,反而会经常熬夜刷手机。

就像在泥潭仰望星空一样,空有期待,却极端无力。

还有些人,即便在某些方面明显比别人优秀,也会觉得自己的优秀是假的。

有个小从到大成绩都非常拔尖的女生B,一直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是邻居和亲戚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到了临研究生毕业、踏上实习岗位的时候,却开始焦虑失眠、甚至抑郁。

原来在实习工作中,但凡有师姐或领导给她提意见,她就会像受到了莫大的打击,承受不住,偷偷跑到厕所里去哭。

来源:pexels

在她眼里,这些人才是真正厉害的人,而她除了成绩好一无是处。

她像个可怜的瓷娃娃,一不小心闯入了大人那个无情冰冷的残酷世界,一不小心就会碎一地。

她觉得,从小到大,别人肯定她只是因为她成绩好。

一旦没有了成绩的光环,她顿时像失了主心骨,“真面目”要暴露了。

在她的内心深处,优秀是假的,差劲才是真的。

她总有一种预期:别人总有一天会拆穿她的真面目,发现她是个“冒牌货”。

来源:pexels

还有些人,哪怕被一些所看似权威的人越界和侵犯,也不敢维护自己。

有个来访者C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医院遇到态度很差的医生,只是唯唯诺诺,默默承受;

在工作中明明就能力不错,但一被其他人怼,就会默默认同她人,不做坚持。

这样的事同样发生在一个成长团体中。

C被一个趾高气昂的同伴攻击了,这位同伴对她的评判非常粗鲁:“你这种女生就是幼稚。”

在C的印象中,这位同伴是他所在领域的知名人物,且气场全开,像个能量满满的拖拉机,既敢想敢做,又能发出噪音。

所以在对方面前C无法辩驳,直接僵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但晚上睡觉时,那句话在她心中不断回响,进而产生强烈刺痛。

她开始痛恨和厌弃自己,甚至事后,还非常低自尊地说:“我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谢谢你对我的批评。”

容易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内心是摇晃的,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惊扰。

要么是在比较中失去信心,躺平认栽;

或是只敢“优秀”面示人,担心被别人拆穿,战战兢兢;

要么是在面对他人的“进攻”时过度内省,唯唯诺诺。

仿佛这个世界除了自己以外,都是“权威”,谁都能来指点自己一把。

02

觉得自己不行也许是因为......

这些特质,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比如那位成绩优秀的姑娘B,在大学时代一直定时给学生会供稿子。

但是,只有负责人催稿的时候她才会写。

只要没人催她,她就自动视为别人的拒绝:一定是自己哪里没做好,所以被淘汰了。

很多自我感受差的人都像她一样,很难有自发的驱动力向前走,需要大量外界的回应和肯定,才会产生一些动力。

一旦外界无回应,往往会很受挫,陷在低动力和熬夜刷手机的泥潭里。

这往往也成了拖延症的温床。

为啥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这么糟糕?这背后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来源:pexels

首先,他们也许没被看见过,而“看见”是敢于释放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攻击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奋斗与成就的驱动力。

那些能追求极致、为理想做出毫无保留的努力、迎向人生高峰的人,往往是能够畅快淋漓表达攻击性的人。

在释放攻击性的同时,他们也在让生命尽情绽放。

能坦然释放攻击性的人,都是很好被养育者抱持过的人。

上文提到的男孩A,他和母亲之间,永远无法相懂。

当他说到生活中的疲累时,母亲只会说:“早点睡。”

当他想表达工作中的挫折时,母亲却说:“你要搞好和领导和同事的关系。”

当他想家时,母亲说:“你别回家,省点钱,车票太贵了。”

因此,当他在内心羡慕别人闪闪发光的履历时,头脑中被内化的母亲形象就会对他说:“别想那么多了,做好眼前吧你就”。

他的焦虑、脆弱、痛苦不被看见,也就无法被自己接纳,只剩下无尽的内耗和自我否定,行动力自然会受损。

来源:pexels

如果早期重要养育者一直不满足需要,攻击性会受挫,同时产生大量被剥夺感。

不仅如此,总觉得自己不行的人,心里往往还缺个人。

“瓷娃娃”女生B三岁时,父亲便离开了,母亲独自扛起了自己和女儿的人生重担。

既要疲于应付人情关系,还要出门摆摊增加收入。

母亲心里自然也有很多不安全感,更会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只要她考试没考好,母亲就变得虚弱又暴躁,有时甚至要她下跪。

而原本应该作为理想化客体存在、给他力量和稳定感的父亲,一直是缺位的。

这使她的自我非常不稳定,像婴儿一样脆弱敏感,一碰到批评和否定,自我就会随时解体。

来源:pexels

而另一个低自尊的女生,一直在母亲的责骂声中长大,这些责骂声早就被她内化为对自己的评判。

严苛的内在母亲和一无是处的内在小孩,成了她的内在客体关系。

那些生活中看起来强悍又苛刻的权威,很容易激活内在的施虐性客体。

她无力与这个施虐的声音对抗,反而认同它的施虐,与他人共谋,一起攻击自己。

这让她留在卑微者的位置上动弹不得。

03

如何增添

生活中的底气?

所以,容易在“权威”面前抬不起头的人,本质上在面对两种困境:

没底气,没动力。

所以,发展出两种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有温和而坚定的边界,既能与他人有温暖的连接,又能坚定地将侵犯和恶意挡在门外。

对事、能够目标坚定,能量聚焦,有效坚持并稳定投入。

拥有这两种能力,需要回到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内聚性的自体。

来源:pexels

拥有内聚性自我的人,就像有一股向心力一样,成为自我确定感和稳定感的来源。

成年之后的我们仍然有办法让自我重新内聚,从而提升自我感受和自尊水平。

首先需要坚持做事,将力比多投向满足自恋的方向。

一点点有耐心的持续投入事件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并从中获得正反馈来源。

这样的反馈是对自己最直接的承认和肯定,即使不获得外界掌声,仍然能加强胜任感。

来源:pexels

当然,要坚持做下去并不容易,因为只有稳定的自体作为自我织织的活动中心时,才能持续稳定的坚持一件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积极练习有利于增加自体感。

比如,上文中的男孩现在会做一件事:

每天睡前读正能量卡片,这些卡片上写满了积极的暗示语。

他发现自己在慢慢变得更主动,这或许源于他每天会读一遍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每天早上的冥想指导语也让他的内在更稳定:

想象自己是一座山,无论寒来暑晚,雾气湿重还是阳光明媚,都傲然挺拔,不受外界影响。

每天输入积极的指导语,会渐渐进入潜意识,进而慢慢影响人的外在行为。

来源:pexels

除此之外,对于很多自体破碎的人来说,退回去重新长大一次也是很有必要的。

自体受损的人需要仰赖于外界的反应,比如他人的肯定。

他们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成为他们共情性的自体客体,能够同调回应他们,命名他们的感受,接纳和理解他们的挫败感。

有一个好客体能够持续陪伴他们、给他们提供力量,他们就能够将这样的理想化客体逐渐内化,取得持久稳定的心理结构。

来源:pexels

这种情况下,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也很有必要了。

当然,好的师长、稳定而安全的朋友和伴侣关系,也同样是这样的好客体。

只不过,专业的咨询师可以提供更有保持感的关系,用新的支持性体验,覆盖旧的创伤性经验。

千万不要因为先前不好的经历而举足不前,勇敢去寻找新的关系,迎向更广阔的世界。

你会渐渐看见自己的力量,让改变发生。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小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