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 >  详情

“不迷信权威”!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全球消息

2023-05-02 15:14:56来源:央视新闻
他研究中国地质构造近70年,是“解剖大地的外科医生”;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于1995年荣获地质科学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为编制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他曾在手术后将病房变成办公室……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专访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听他讲述与地质构造的点点滴滴。


【资料图】

从小立志为国家寻找更多矿产不畏艰险投入地质工作在任纪舜的记忆中,他的第一本地图册是上中学时父亲买来的。他打开地图册发现,我国东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西部的矿产却很稀少。于是,年幼的任纪舜立下志向,长大后要为国家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

1953年,任纪舜高中毕业,正赶上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急需地质领域人才。任纪舜怀着学习热情,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四年的专业课。他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1955年,任纪舜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央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对中国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

他跟随团队来到云南最险峻的滇西地区,那里山高谷深,山上常有石头滚落砸下,勘察地质必须时刻注意山上的动静

02:40

要确定地层的年代,必须找到相应的化石,地质学家们要反反复复地找,用地质锤一遍遍地敲开和剥开岩层,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化石。任纪舜说:“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看着坚持不住了,再坚持一下,就胜利了。”

任纪舜感受到地质工作的艰辛和危险,也学到了前辈们不畏艰险的工作精神。这次滇西之行,他们发现一块2亿多年的三叠纪菊石,这个发现将印支造山带的范围延伸到了中国。

他用事实说话,不迷信权威

62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华裔地质学家许靖华提出:我国华南地区曾有一个从元古宙到三叠纪的大洋——板溪洋,而板溪群是三叠纪晚期印支碰撞造山所形成的一个混杂岩。

一部分地质学家对此表示认同,但亲自去过华南的任纪舜并不同意。他和许靖华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对方只是坐着汽车走马观花后,任纪舜更加相信自己的看法。

他根据自己多年的野外调查结果,写下文章《论中国南部的大地构造》,强力反驳了许靖华的观点,在学术界反响十分热烈。在任纪舜看来,“用事实说话”是科学家最基本的素养,“不迷信权威”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条

任纪舜说,他要放眼世界了解国际通用的情况;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来进行研究。“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有新的发现,才能创新。”

多年来,任纪舜和同事们经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陆续填补了许多中国地质构造的空白。1997年,62岁的任纪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1:40

他在病房编制亚洲地质图

88岁高龄仍每天工作

2002年2月,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理事会向任纪舜发出邀请,委托他负责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

面对挑战,任纪舜决定要通过这幅图呈现亚洲与地球的关系,而不是各国已有地质图件的简单拼接;他同时希望展现大陆和海洋的地质,让读者可以清晰看出亚洲和相邻大陆、大洋的构造关系

2007年,就在亚洲地质图册编制最关键的时刻,72岁的任纪舜突然无法正常行走。他被诊断出患有胸椎、腰椎管狭窄症,必须接受手术。为了不耽误工作,任纪舜把办公室搬进了病房,在半年的住院时间里,他一刻都没有停下

2012年,这幅亚洲地质图终于通过世界地质图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这幅图在亚洲地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03:15

2017年,任纪舜向开展贫困人群脊柱疾病救助的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捐助十万元。经历过疾病痛苦后,他希望为救助更多贫困的脊柱疾病患者尽一点力。

然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锈迹斑斑的眼镜盒、早已过时的老式家具,所有物品只要能用就继续用。

如今,88岁的任纪舜依然每天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正是他坚持一生的信条。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

29:40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吾家吾国》

制片人/王兴栋 主编/杜显翰

编辑/高丹丹 校对/高少卓

责任编辑:张景

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相关新闻 ]